找到相关内容8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晋王受菩萨戒疏

    照高山。随逗根宜权为方便。如彼众流咸宗大海。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。庭训早趋贻教夙渐。福理攸钟妙机须悟。耻崎岖于小径。希优游于大乘。笑止息于化城。誓舟航于彼岸。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。菩萨十受专持最上。谕造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55187351.html
  • 拉卜楞 “娘乃”节

    拉卜楞 “娘乃”节 萨噶达哇节在安多藏区称为“娘乃”节。“娘乃”在藏语中是闭斋之意。闭斋是枯燥单调的。不能不说是一种苦行折磨。把纪念佛祖的活动取名为“娘乃”,不言而喻,是僧俗信徒为了纪念佛祖当年苦修的精神,体验人间“苦海”的滋味,从而参悟人生真谛,普度众生,积善积德,修养成佛,达到自身功德圆满。 藏历火虎年(公历1988年)农历四月十四日,民主改革前属拉寺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60588647.html
  • 泰山:朱自然等施茶记碑

      泰山:朱自然等施茶记碑   山东济南府莱芜县乡民朱自然等数十人,盖积善士也,香醮圣母者有年矣。已而于万历戊申岁,见四方同志者,当暑候盘旋巅下,每每艰于壶物,心甚怜之。遂而结社施茶,普济群生,于今三年,事阕数十人。乃向予而请曰:“古有立石颂德,兹无德;立石颂功,兹无功。功德不足颂耶,祈一字以铭片心可乎?”予因探心而诘之曰:“无为而为者,虽私,公也;有为而为者,虽公,私也。世之托名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4789844.html
  • 早期印度佛教的命运观

    出世的激情做着入世的事情。 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,早期佛教对信徒做出了一项基本许诺,那就是积善得福、积祸自殃,并且将祸福的衡量范围从现世拉长到整个轮回中。而对这种许诺做出保证的就是因果报应的理论,而十二...起用各种理论丰富和完善的佛教理论体系,并且在后传弟子的努力下得以普世化,并且在诚挚的期待中向世人宣扬积善积恶之说。  热诚,因而感人。  良善,因而明智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3756603.html
  •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

    三世因果报应教义的一种逻辑结果。在儒家积善修身思想的劝诱力受到怀疑、道家放旷任达的人生观大其行道的时代, 慧远以“功高易进”为特征的念佛想想,适时地为精神飘泊者引入目标遥远、路在脚下的归途。这种禅定三昧...至于白首,行不负于所知,言不伤于物类。而一生艰楚,荼毒备经。顾景块然, 不尽唯已。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,对“积善积恶之谈”产生了严重的怀疑:夫冥理难推,近情易缠。每中宵幽念,悲慨盈怀。始知修短穷达,自有定...

    曹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057430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

    便与中土的“积善余庆”、“积恶余殃”思想相合拍。其业报轮回观念,使善恶果报理论更能自圆其说,更能加强对民众道德生活的约束,从而丰富了中土的善恶报应思想,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门善恶报应论。 “积善余庆”、“积恶余殃”的思想在中土自古有之,除《易传》中言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外,这一思想还散见于中国文化的许多典籍中,如《尚书·商书·伊训篇》云:“惟上帝无常,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5939135.html
  • 商榷了凡 会诊四训——对《了凡四训》与佛法相悖之处的探讨

    加以审察与鉴别,澄清佛法与非佛法、正法与非正法的区别与界限,从而还事实以本来面目,还大家以清醒认识。  第一方面:命运问题  《了凡四训》分为四篇,即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。从形式上说,四篇之间是并列关系,从内容上说,四篇之间则是总分关系,立命篇是总说命运的道理与因缘,阐述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,后三篇则是分说如何求取福报,如何改变命运,换句话说,就是从该过、积善、谦德三方面去安身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239828.html
  • 袁了凡及其善书(二)

    享受乎?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,若言天命有常,吉何可避?开章第一义,便说'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',汝信得及否?"  这段话否定了受命数束缚的宿命论,引用了佛教、儒教的说法(《书经》、《易经》等),告诉袁黄...应该遵守的家法,而且不许其子孙接触崇儒废佛的东西,或者作为横祸举出种种例子劝戒诸子。据《立命篇》记载,袁了凡受教于云谷之后,悟出了所谓立命之说,立足于其思想进行积善。他既被传授了尽可能合乎规范的功过格...

    (日)酒井中夫著尹建华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0953534.html
  • 谈佛说断爱结、修善法

    所以,佛陀说了一偈。偈说:   在家财入出 衣食等家具   世间贪爱乐 持断者甚难   比丘已离俗 信非家出家   灭除于贪爱 持断亦甚难   所以,佛陀劝告佛弟子们,要对修积善法不能有知足心。因为,应断除的资具、贪爱未曾远离,所以修积善法不能知足。为了修积善法乃至肌消肉尽、筋连骨立,终不舍离于善法的修积。要精勤方便,在善法不得、末得的时候,终不休息,对于贪爱等劣心,不能生欢喜。而于诸善法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4365874.html
  • 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

    从事佛教慈善事业能使人学会淡泊   相信大家都听过“留财给子孙不如留德给子孙”这句话,那怎么样才能“留德”给子孙呢?正如古人云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不善之家,必有余秧”①。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二岁丧父,家境衰落,从小勤奋好学,胸怀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政治抱负,他自己积善、全家积善、子孙皆知行善,他官至宰相...

    慧弘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3169749.html